题外
在温州有这么一种“传统”,就是女儿不外嫁。不说嫁到省外了,就算是嫁到市内的其它区县,有些家长也是不愿意的。
可见“排外”的思想是多么根深蒂固。就我周遭来看,一个家庭能同时说两种温州方言的少之又少。
昨天,我去探究了下我脚下这片土地的历史,多多少少了解了些缘由。这篇文章先不对“排外传统”做探讨,而是对温州方言做个浅浅的研究。
背景
记得有报道说温州话是中国最难懂的方言之一。其实这种表述并不太准确,因为“温州话”有很多种,这个“温州话”指的是瓯语,闽南话,蛮话,畲语,浦语还是金乡话呢?
我不了解当年抗战时候电报用的是哪种方言,因为抗战的时候说这些方言的几个地方都作为了战线。不过大众对温州话的理解应该就是瓯语。从宏观来看,说瓯语的人群基数应该是最大的,而说瓯语的这群人大都分布于瓯江上下,况且瓯江也是温州的一个标志。以下是正文。
瓯语
瓯语是吴语支系之一,但是语法,语音,词汇同苏州,上海,杭州,绍兴,宁波等地有很大区别。恰巧这几个地方我都去过,个人感觉除了几个常用词发音略微相似之外(比如“你”),其它真的是完全不同的。
其实实际情况是,瓯江上游和瓯江下游说的瓯语也是有些许不同,但是日常交流上是完全没有问题的。
另外,所谓的“吴侬软语”,也分人,分场景的。不是所有说吴语的人就一定是说话软糯婉转的。菜市场卖葱大妈要是都轻音细语的,那这葱怕是要卖不掉了。
闽南话
起源于福建泉州,明末清初传入温州。
温州的闽南话受周围方言的影响(主要是瓯语),和泉州的闽南话也是有些不同的,但也是能够很方便的交流的。
先前去过几次福建的福鼎和厦门。和福鼎本地人对话,非常轻松。在厦门,基本上能听懂一句话的 60% ~ 70% 。
其实个人感觉如今的闽南话已经受普通话影响很深了,特别是 90 后一代人喜欢直接用北京音来夹杂在闽南话中,所以现在浙南闽南语的文白异读情况越来越少了。(敢情闽南话要亡啊!)
文白异读是汉语方言中一种特有的现象,一些汉字在方言中有两种读音。一种是读书识字所使用的语音,称为文读,又叫读书音、文言音、字音;另一种是平时说话时所使用的语音,称为白读
蛮语
蛮语是苍南最早的本地话。到目前为止,我也只认识一位说蛮语的同学。关键我还没听人家说过蛮话。
畲语
畲族人使用的语言。因为历史上客家人和畲族人杂居过,语言之间相互影响了,所以两者间基本能沟通。(畲语早于客家话)
浦语
在兵家重地的浦城,浙北和苏南以及闽南后裔在此生活,文化交汇融合,出现的语言。
金乡语
戚继光军中解甲归田的浙北军士在此生活,由此浙北吴语和周围的语言长期混用而成。目前也只有金乡镇的居民使用。(金乡就是一个语言孤岛)
总结
其实语言是一种很能让人产生地方归属感的介质。但是在这么一小块土地上居然能出这么多方言,由此产生了的归属感,也是支离破碎的。